纸媒向“电媒”学什么?

 报纸和电台同属于传统媒体,都穿越了百余年的历史,都有过辉煌的历史。尤其是纸媒,引领风骚百余年,走过了一条兴旺、发展、壮大的途径,为国计民生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但时至今日,在新型电子媒体攻城略地,无孔不入的前提下,传统媒体后呈现出弱势,只有招架之力没有反制之势,开始步入防守阶段,纸媒纷纷改弦易辙或互联网+,或电子商务,或融媒体,招数出尽,但一时仍然难以走出困境。在此种前提下,我们回过头来,反观一下同属于传统媒体的电台,依旧光彩熠熠,夺目耀眼,令人肃然起敬。太原市共有十多家电台,2015年广告总收入为两个多亿,2016年上半年依然呈现上升态势,主流电台的广告收费从前几年每分钟的数百元跃居到现在的3000元,幅度令人咋舌,而纸媒的广告收入却在急剧下滑,以该市的一家主流纸质媒体为例,去年一年的广告收入仅为4000万元,今年上半年仅为1000万元。从年收入最高时的一亿三千万元,跌落到现如今的3000万元,其中原因甚多,但和蒸蒸日上的“电媒”相比,从中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市场的原因这样简单,深层次的原因也应该加以梳理。
报纸电台,同属于传统的新闻单位,职能使命是相同的,传播党和政府的政策、方针,反映人民的呼声,采编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相近的,采访、写稿、见报(播发)。这种特性伴随几十年,报纸以订户多寡维系,电台以听众人数维系。两家相对平衡发展,难以区分“尺长寸短”,然而时至今日,一个不争的事实,电台的听众在增加,报纸的订户在减少。
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结局呢?
从电台主持人的节目分析,主持人早已不是一张“脸孔”了,节目主持人在语言上的多样性已常态化。在历史痕迹当中,主持人应当是“字正腔圆”抑扬顿挫一板一眼,以严肃、凛然,神圣不可侵犯为正统。这种状态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经历,记忆犹新。然而,反观当下的电台从中央台到地方台,除了有限的几档节目保留了传统,大部分节目以轻松、快乐、幽默为主要播出方式。主持人由一张脸演变为多面孔。新闻人、艺人、娱乐人……多重角色于一身,由原先单一的的字正腔圆的播音员过渡到知识型、娱乐型、幽默型复合型人才,看似没有准确定位,其实丰富了自身的边界。主持人的基本功得到了提升,带给听众就不是以往的那种千篇一律,呆板、陈旧、严肃的“传统教育”,而是丰富多彩,寓教于乐的听觉享受。另外,电台节目主持人利用微信、电脑和听众进行适时节目互动,让听众无形之中加盟进来,增加了互动效果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结合体,深受听众喜闻乐见,从而产生了经济效益。
这种形式上的变化看似简单,其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,而这种创新是在潜移默化当中,在市场的需求当中逐渐完成的。这种变化正是纸质媒体所匮乏的。
从形式上看,纸媒永远以四平八稳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,几十年一成不变,先不说内容,就面孔而言,读者视觉上的疲劳已近出现,以省城的一家主流都市类报纸为例,这家报纸有几十年的历史,以前内容以生动、深刻为见长,版面以活跃、动感为主要风格。现在与读者互动性强的读者呼声栏目没有了,也没有任何替代,这样就缺失了和读者互动的平台,版面语言一成不变,以一版为例,大标题下一张图……,天天如此,带给读者的新鲜感荡然无存,如果说报纸的内容需要是思想性、新闻性话,版面的设置、栏目的开设恐怕和采编人员的素质关系不大,和所谓的市场冲击更没有关系,问题还是出在敬业精神和体制上。从陈旧化、格式化的版面语言来看,足以显现出的是编辑人员的惰性及得过且过的随意性,这样的报纸能获得读者青睐吗?能产生经济效益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版面语言上所产生出呆板、折射出内容上的不求进取,纵观省城几家纸媒,栏目设置几乎看不到了,曾经风靡一时的品牌栏目也看不到了。

  事实上,纸媒也好,“电媒”也好,只要称之为媒体,其功能与属性就永远改变不了,那就是在传播好党的方针、政策的同时,以吸引读者为首位,以加强媒体与读者间的粘合度为目的,以宣传正能量为主体。这一命题看似简单,其实不然,如果采编人员的观念不转变,依旧在老体制内打转转,那么就陷入难以自我救赎的怪圈,从“电媒”的生动活泼和纸媒的按部就班当中就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。“电媒”的采编人员,只要坐在话筒前,就实现了与听众“面对面”的感觉,而纸媒呢?隔着一张纸,似乎把采编人员的思维“固话”了,对读者的需求、市场的变化、转型创新的迫切性感受不深,因此,面对纸质媒体急剧下滑的今天,纸媒应当多研究一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,从电媒中汲取一些借鉴作用,同属传统媒体,同样面临着新型媒体的挑战,电媒的广告收入稳中有升,听众人数逐渐增多,节目办得有声有色,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,又增加了和人民群众的贴近性,喜闻乐见,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双丰收,这种创新、转型的做法值得纸媒深入研究学习。在栏目的设置上紧盯市场需求,不务虚,市场需要什么栏目,随时增设什么栏目,这种务实、求新、求变的办台政策确实值得传统纸媒学习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